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20:34:24
[⑦]饶宗颐提出的华学理念,也就是涵盖西方所说的汉学与中国所说的国学而汇通为一的学术理念,实际上就相对于中华文化,可以避免政治化,可以兼顾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
水、火、金、木、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以嗣,赏延于世。在政事昏乱,朝令夕改的年代,执政者往往以为通过刑杀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大错特错。
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这都是孔子文武之道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看,在宋明以前是文武平衡的,宋代以后开始重文轻武,文教发达,国力渐衰,文有余而武不足,以至清末积弱不振,为外强欺侮,百年贫弱,百年耻辱。(《孝经•天子章》)《尚书·大禹谟》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
(《论语·颜渊》)类似的思想亦见于其他文献。指的就是记录在竹简木椟等方策上的有关文王、武王为政之道的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儒学就是民间儒学,也可称为草根儒学,就是指普通民众对儒家文化的无意识认同和践行,是日用而不知的儒学,是存在于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风俗习气、品行操守中的儒学。
针对港台新儒家内圣强而外王弱的实际情况,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似乎走向另一极端,在对港台新儒家彻底颠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新路向——政治儒学,认为政治儒学同心性儒学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不仅渊源不同、方法不同,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并且对社会与现实的关注,对礼乐制度的态度,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理想的认定都不同 ,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在儒学传统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是为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这一看法当然值得商榷,在我看来,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过时,关键是怎么把民主与科学融汇于现时代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儒家‘伦理政治型的思想模式,从这时开始便基本形成了,这就是所谓‘外王之学。孔子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明道的,对道有了自觉的意识。
中国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够走中庸之道。蒙培元认为孟子的思想一是向外在的社会政治层面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以期统一天下,实现儒家的理想国。
孔子认为为政者有德,就有了感召力、凝聚力,才可能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成为天下圣主。五曰利用厚生,本之正德。他从庄子、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解释中得出结论:内圣,是在生命之内尽圣人之道。《论语·宪问》载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治不至于仁,终是苟道。笔者曾经指出,在儒学史上,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与社会儒学在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中构成一种三元合和关系,形成了不尽相同的特性:心性儒学具有精英性、神圣性、学术性、理论性。王夫之更为全面、深刻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清理了中国思想史上各种各样的虚妄迷信和空疏不实之说,力倡崇实致用的学风。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是指汉初经过政治文化整合形成了礼法并用、德刑兼备、王霸结合的立体多面构架,这其中王霸结合是整体的概括,礼法并用、德刑兼备是其不同侧面的展开和延伸。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以其恒常,不可变改,故曰常道。从此,儒学再次回到民间,开始以自己独特的学理来寻求知音的艰难历程。
三、当代新儒学的内圣外王张力 儒学现代转型的逻辑起点是如何对传统儒家的核心结构——内圣外王进行现代诠释和转换。于是,内圣外王就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结构,是儒家的全体大用。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外王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儒学 内圣外王 。在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学术思潮的变迁发生了由虚转实的演化,逐渐产生了一股的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仁的终极境界是实现圣与王完美结合的圣王境界。
《论语·雍也》记载子贡问孔子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对宋明以来士人偏于内圣型人格,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时难以在现实中挺立的弊端,倡导一种经天纬地,建功立业的豪杰精神,并试图把这种精神与圣贤气象融合起来。
所以人之实践行为,向外面扩大了一步,此内在之觉悟亦扩大了一步。这一转向集中体现在宋明时期的理气心性之学向清代的经史考证之学的转变, 终于在乾嘉时期考证之学一跃成为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由此使儒学的面貌和方向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
所谓修己即是内圣,安人、安百姓,即是外王。(《孟子·梁惠王下》)因此,孟子的外王,是落实在挺立内圣之本上。
这样偏于内圣的消极后果是使儒者鄙薄事功,远离现实,以至于一旦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群儒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以死来报国。随着孟子政治抱负的失败,孟子后期学说逐步走向了重内在心性培育,重道德人格的树立,必然偏向内圣,如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社会儒学的基本面向是民间社会,与百姓人伦日用有密切的关联。
他们批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问题在于,如果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平列对等的关系,心性儒学怎么批判政治儒学?认同政治儒学的儒者认为自己真理在握,取得了权威地位,怎么能够容忍心性儒学的批评? 四、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结构的当代新儒学重建 内圣外王是儒家一而贯之的思想结构,在今天儒学全面复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结构重建当代新儒学。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及于天下宇宙,及于历史,及于一切吉凶祸福之环境,我们之内在的觉悟中亦涵摄了此中之一切。
另一方面,它推动人推己及人,惠及社会,向外践行仁政,博施济众,达到圣王的境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中圣王不再,原始儒家在理论上整合圣与王,提出完整的内圣外王之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圣王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圣与王一分而为二,孔孟荀就在理论上探讨圣王、圣人的内涵,整合圣与王,提出完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将其归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结构,成为一个儒学更新发展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结构。他分疏百姓、士、君子、圣人等不同人格层级,以圣人为治道的最高担当者,君子在治道中具有主体作用,礼义在治道中居中制衡,上通下贯,形成了立体的社会治理体系。荀子也强调心诚,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儒学现代转型的逻辑起点是如何对内圣外王进行现代诠释和转换,港台和大陆新儒家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也存在很大争议。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近思录》卷五《改过迁善 克己复礼》)朱熹说:古人于礼、乐、射、御、书、数等事,皆至理之所寓。
摘要:明清以降,儒学由于内部蜕变和外部多次冲击变成了游魂,面临着现代转型。(《孟子·离娄上》)显然,他凸现的是圣人的人伦道德方面,把圣王的外在事功回落到了内在心性方面,但仍然以尧舜圣王为道德楷模和政治典范,期望现实中的君臣能够效法圣王之道。
尽管历来对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都难以否认孔子通过六经,述而不作,开创了儒家学统,彰显了儒家道统。大致来说,汉唐时期的儒家侧重外王一面,注重制度建设。
发表评论
留言: